右侧显示信息
广告位 后台主题配置管理

网站首页 > 笔友分享 正文

在2025年全镇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

w227 2025-10-13 09:40:10 笔友分享 12 ℃
广告位 后台主题配置管理

同志们:

今天我们召开全镇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,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*市委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决策部署,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,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,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安排。刚才,会议已经传达了*市相关会议的重要指示精神,希望大家深刻领会,认真抓好落实。下面,我讲三点意见。

一、提高政治站位,深刻认识移风易俗工作的时代内涵与战略意义

移风易俗,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,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,更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。这项工作看似事关一家一户的“小事”,实则牵动着社风民风的“大事”,影响着基层治理的“要事”。我们必须从更高层面、更宽视野、更深层次来把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。

首先,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。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如果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,但陈规陋习依然盛行,高价彩礼、人情攀比、薄养厚葬、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还在蔓延,那么乡村振兴的成色就会大打折扣。推动移风易俗,就是要从思想观念上为乡村振兴清障铺路,破除阻碍农村发展的旧俗陋习,培育健康文明、积极向上的新风正气,让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成为乡村振兴最厚重的底色和最强大的软实力。

其次,这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。基层治理的根基在群众,难点也在群众。婚丧嫁娶中的大操大办、人情攀比,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,也容易引发邻里矛盾、家庭纠纷,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风险点。*市委明确指出,要深挖思想根源,切实找准移风易俗改革的薄弱症结。我们通过修订村规民约、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、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,将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“神经末梢”,能够有效化解矛盾、凝聚人心,使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更加坚实、更具韧性。

最后,这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。随着时代发展,广大群众对破除陈规陋习、减轻人情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。根据一些地区的调研数据,一场不合时宜的丧事,能让一个普通家庭数年的积蓄化为乌有;一次超出承受能力的婚礼,能让一对新人背上沉重的债务。群众对此深恶痛绝,期盼改变。我们推动移风易俗,正是顺应民心、合乎民意的德政工程、民心工程。把群众从沉重的人情枷锁和面子文化中解放出来,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、财力投入到发展生产、改善生活、孝敬老人、培养子女上,这本身就是最直接、最生动的民生福祉。全镇上下,尤其是各村的党支部书记,必须深刻领悟这项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,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二、正视工作成效,精准聚焦当前存在的短板与深层次问题

近年来,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,我镇的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积极进展。我们看到,一些村庄的红白理事会逐步从“有形”向“有实”转变,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的理念开始在部分群众心中生根发芽;通过宣传引导,孝老爱亲、厚养薄葬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。这些成绩值得肯定,但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,与*市委的要求相比,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,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。

一是思想观念的“坚冰”尚未完全打破。几千年形成的传统习俗,惯性巨大,根深蒂固。“面子”思想、“从众”心理在一些群众中仍然普遍存在,很多人虽然对大操大办心有怨言,却又怕“被人说闲话”“矮人一截”,不敢做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这种“想改不敢改、想变不会变”的矛盾心态,是当前工作推进的最大阻力。

二是制度执行的“刚性”尚显不足。虽然我们大部分村都修订了村规民约,成立了红白理事会,但执行层面还存在“宽、松、软”的现象。有的村规民约条款笼统、缺乏可操作性,成了挂在墙上的“装饰品”;有的红白理事会成员碍于乡里乡亲的情面,监督劝导时“拉不下脸、张不开嘴”,导致制度形同虚设。对治丧陋习的摸底不够全面,对具体天数、规模、饭菜标准等关键环节的约束力有待加强。

三是示范引领的“雁阵”效应尚未形成。党员干部、乡贤能人等“关键少数”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。个别党员干部对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甚至自身还存在随波逐流的现象。公益红娘、红白事理事会会长等重点人群的潜力挖掘不够,未能完全形成头雁领航、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。

四是常态长效的“机制”尚未健全。移风易俗工作具有长期性、复杂性和反复性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更不能搞“一阵风”。目前,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运动式、突击式倾向,缺乏系统性地分析研判和阶段性的工作总结。各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还不够紧密,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。这些问题,是我们下一步必须精准靶向施策、下大力气解决的症结所在。

三、强化责任担当,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面提升工作质效

针对上述问题,结合*市的总体部署,我镇党委、政府研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。各片区、各村、各相关部门要扭住关键环节,拿出过硬举措,全力推动我镇移风易俗改革工作迈上新台阶、取得新突破。

第一,聚焦治丧陋习,以“硬约束”攻克顽瘴痼疾。丧事大操大办是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,必须作为我们工作的突破口。一要深化摸排,彻底澄清底数。各村要立即对本村的白事操办习惯进行一次地毯式、全覆盖的摸底调查,详细掌握治丧天数、宴请规模、车辆数量、饭菜标准、有无吹拉弹唱等具体情况,建立台账,做到底数清、情况明。二要细化规约,明确奖惩标准。各村要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,对现有的村规民约进行再研讨、再修订,将治丧标准具体化、数字化。比如,要明确规定治丧天数原则上不超过3天,严格控制宴请范围和规模,禁止燃放烟花爆竹,规范和限制商业化、娱乐化的祭奠活动。三要强化监督,确保执行到位。每个村必须成立由老党员、老干部、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,全程参与、全程监督。对违反规定的行为,要敢于动真碰硬,及时劝导制止,并依据村规民约进行相应处理,真正让制度长出“牙齿”。

第二,聚焦“关键少数”,以“强引领”带动社会风尚。群众看党员,党员看干部。移风易俗必须抓住“关键少数”,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。一要发挥党员干部的“头雁”作用。全镇所有党员干部要签订承诺书,带头执行婚丧简办规定,自觉抵制陈规陋习,并主动做好亲朋好友和身边群众的思想工作。镇纪委要加强监督,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,发现一起、查处一起,绝不姑息。二要激活重点人群的“酵母”作用。要全面摸排各村的公益红娘、红白事理事会会长、乡贤能人等群体,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和培训会,通过政策解读、经验交流等方式,统一思想、凝聚共识。要引导公益红娘在撮合姻缘的同时,积极宣传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的婚恋观;要充分授权红白事理事会会长,支持他们大胆工作,推动厚养薄葬、丧事简办的理念在群众中落地生根。

第三,聚焦阵地建设,以“新风尚”涵养文明乡风。堵住歪风邪气的同时,更要大力倡导文明新风。我们要积极为群众提供践行新风尚的平台和载体。一要打造简约婚礼的“新地标”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,盘活利用村集体闲置的场地资源,建设节俭、庄重、温馨的婚俗礼堂,为村民举办集体婚礼或简约婚礼提供免费或低偿服务。通过打造几个成功的样板,以点带面,在全镇形成“重登记、轻婚宴、强责任”的文明婚礼新风尚。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,仅此一项,就能为每个家庭节省数万元的开支。二要擦亮孝老敬老的“文化名片”。依托各村现有的幸福院、孝老食堂等资源,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,组织开展“好媳妇、好婆婆”评选、孝道文化讲座、敬老爱老志愿服务等活动,将孝道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,让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在*镇的每一寸土地上蔚然成风。

第四,聚焦常态长效,以“高压线”保障工作落实。移风易俗贵在坚持,重在长效。必须压实责任链条,构建常态化推进机制。一要压实主体责任。各村党支部书记是本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,要把这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,亲自研究、亲自部署、亲自督办。镇党委、政府将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和通报制度,对工作得力、成效显著的村进行表彰奖励;对思想不重视、工作不得力、群众反映强烈的村,要进行约谈问责。二要强化部门协同。宣传、民政、妇联、共青团等部门要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,形成工作合力。宣传部门要创新宣传方式,利用好村内广播、微信群、宣传栏等阵地,全方位、多角度宣传移风易俗的政策和典型事迹;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红白理事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,确保其规范运行。三要健全督查考核。要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各村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,加大权重,量化指标,真正考出压力、评出动力,全力推动我镇移风易俗改革工作实现常态化、长效化。

同志们,移风易俗,破旧立新,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,任务艰巨,意义深远。全镇下辖*个行政村,服务着近*万名父老乡亲,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指数。希望大家以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,以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的作风,坚定信心,迎难而上,久久为功,为开创我镇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,为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!

谢谢大家。

联系我们
付费后若不能复制,请刷新页面重试。 如有问题,再加客服微信。 工作日上午8:30-11:30 14:30-17:30
免费复制
微信扫码领取验证码
注:需在公众号回复"验证码"
输入验证码后可以免费复制
付费复制 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
付费30天内免费复制

价格:2.99元

支付宝支付
扫一扫,支付¥2.99

正在加载二维码...

支付完成后,请等待10秒左右,请勿关闭此页
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
最近发表
标签列表
最新留言